「十如」隆重呈獻奧克斯曼作品──絲亭 II
溢達集團隆重呈獻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(MIT Media Lab)介導物質研究小組之作品──絲亭II (Silk Pavilion II)。該作品由2020年11月起於「十如」的精思苑(交流學習中心)展出。
別具特色的絲亭II是由屢獲殊榮的建築師、設計師、發明家及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媒體藝術及科學系教授内里·奥克斯曼(Neri Oxman)創作,作品較早前曾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。
開拓求新的理念作為溢文化的重要一環,一直鼓勵我們時刻保持好奇心,不斷學習及創新。絲亭 II 正好提醒我們科技日新月異,應積極求變而並非安於現狀。奥克斯曼的項目融合了工程、生物、藝術及電腦科學,不但帶來鬼斧神工的作品,而且啟發我們對跨界別創作的全新視覺。
奥克斯曼的作品啟示了一個可行的未來願景:建築及製造業可與大自然完美地相輔相成,而非主導自然。正因如此,風光旖旎的「十如」是絲亭 II 展出場地的不二之選。「十如」旨在實踐溢達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和體現對行業未來的構想,除了追求業務增長及鞏固行業領導地位外,亦希望通過配套、營運、產品和員工等方面,為環境創造價值。
有關項目的更多詳情,請瀏覽:https://oxman.com/projects/silk-pavilion-ii。
絲亭II
在絲亭II項目中,内里·奥克斯曼探討在 「人類世」的時代,有甚麼根本的可持續方法去進行紡織、製造和建造,以及人類和其他物種(例如桑蠶),如何在工程項目、產品和建築物中共同協作。高六米、寬五米的絲亭II結合機械和生物製造,使建造及培植合而為一,融合現代技術與生物學,正好為以上問題帶來了獨特見解。它由三個互相關聯的部分組成:內層是線性的鋼纜系統,中層為平面的可溶性編織物支架,外層的立體結構選用了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養蠶設施,再由17,523隻意大利桑蠶吐絲紡織而成。
在製作期間,絲亭II呈水平放置,以夾具達到持續的順時針轉動,配合桑蠶向上移動的傾向。因應當地環境因素影響,所生成的結構會有不均勻的生物化學改變,形成蠶絲上的不同的孔洞與厚度,描繪出一幅桑蠶新陳代謝而成的自然畫卷。
傳統桑蠶業在取絲的過程中,煮沸蠶繭的步驟會把幼蟲殺死。這個項目表達了創新設施能引導桑蠶動向與吐絲,令桑蠶能於取絲程序後繼續成長及繁殖。
絲亭II是内里·奥克斯曼在2020年2月至10月期間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個人展覽的主題作品,也是她2013年於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以6,500隻桑蠶造成的絲綢之亭的續作。
關於内里·奥克斯曼與介導物質研究小組
内里·奥克斯曼是一名設計師、建築師及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教授,以及介導物質研究小組的領導人。擁有醫學、建築學及設計運算學的學術背景,奧克斯曼是生物醫學工程、材料科學、藝術、海洋生物學的資深學者,也是材料生態學領域的先鋒。奧克斯曼於2010年創立介導物質研究小組,小組專注於受大自然啟發的設計,它於設計運算、數位製造、材料科學和合成生物學的交叉領域中進行研究,並應用有關知識於各種規模的設計工作。
奥克斯曼帶領 介導物質研究小組勇奪無數獎項,令小組蜚聲國際,更曾在世界經濟論壇及美國白宮等地贏得美譽。她的作品更成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、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、巴黎龐比度中心、波士頓美術館及紐約庫珀·休伊特國立設計博物館的永久藏品。